【黄梅戏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关闭
查看: 0|回复: 0

黄梅戏舞台艺术的早期积累

[复制链接]

中级梅粉

Rank: 3Rank: 3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2-9-11
最后登录
2014-1-12
在线时间
48 小时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20 2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梅戏舞台艺术的早期积累,是与当时的演出活动分不开的:
    黄梅戏是从平地走上“草台”的。在“两小戏”、“三小戏”阶段,可以说是“逢场作戏”—在广场上演出。乡村农闲,“玩友,们载歌载舞,群众围在四周观看,“演员”下场也
站到观众中去。起初剧目不多,往往演完一出,围成的人墙顿时消散,转换一个地点,新的观众又围拢起来。因此,从前称黄梅戏的一些小剧目叫“围子戏”。后在春节期间与花灯相结合,也是在广场上演出。从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大本戏,亦曾以两种形式在平地活动:一是“抵板凳头子”,就是到人家堂屋里,坐在板凳上清唱,人数很少,“唱本”中提到的人物由少数人顶代。之所以叫做“本戏”,是因为改变了完全由第三者叙述的方式,而由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讲唱。第二种形式叫“扬花摆柳”,两、三个人一组到人家门前演唱,以唱为主,有时也用一点动作配合。扣唱到旦角出场,“演员”舞起手帕、扭动身躯傲出女性姿态。舞手帕的动作,称为“手巾花分,而很动身躯又仿佛是风摆杨柳。从而使这种沿门化谷的演唱形式森来了“扬花摆柳,的美称。“清唱”时有一锣一鼓,沿门演唱,用的是渔鼓简板和小锣。黄梅戏由西向东的转移,主要是借助扬花摆柳”。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