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关闭
查看: 0|回复: 0

黄梅戏演出内容与形式的演变

[复制链接]

中级梅粉

Rank: 3Rank: 3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2-9-11
最后登录
2014-1-12
在线时间
48 小时
积分
0
发表于 2013-3-17 22: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安庆解放,也就是从黄梅戏进城前的准备阶段到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半职业班社逐渐职业化,在城市固定剧场演出,产生了长年不散的专业剧团。为满足观众需要,在演出剧目和艺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短短的三、四十年间,黄梅戏舞台上演出的新戏,从数量上看,超过了早期的全部积累。这时候还没有专职的编剧,补充上演的剧目,仍然是由识字不多的艺人动手。做法可分为这样几种:
第一种,是踏着前辈艺人的脚印,继续移植、改编一些高腔、弹腔(徽调)的剧目。辛亥革命后,潜山一带陆续有演唱高腔和弹腔的艺人改唱黄梅戏,把原来唱过的剧本也带过来了。保存下来的,有《卖水记》、《双丝带》、《刘子英打虎》、《龙凤配》等很多种。《卖水记》写李彦贵家贫卖水,其岳父嫌贫爱富,诬良为盗,在法场上为兄李彦荣所救的故事。这是高腔常演的剧目。其中《生祭》一场演黄裕尤之女黄月英不听父命到法场上与李彦贵诀别,生离死别,感人至深,尤为观众欢迎。改编成黄梅戏后,不仅在潜山、怀宁一带演唱,还流传到了大江以南,丁永泉、胡霞林都扮演过剧中坚贞不屈的黄月英。《双丝带》演龙梦金与侯美容的婚姻故事,有潜山武庙保存的1914年传抄的残本,经老艺人左世和口述补充,已编入《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