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搜索
关闭
查看: 0|回复: 0

黄梅戏唱腔板式介绍

[复制链接]

中级梅粉

Rank: 3Rank: 3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2-9-11
最后登录
2014-1-12
在线时间
48 小时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1 22: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梅戏源于民歌,流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长江两岸的一些地区。
    在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中,唱腔的分类基本为两种:
    1、表现以生活小戏为主的各种曲调,大多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打猪草》、《瞧相》、《点大麦》等小戏,都有自己的若干曲调,并且专曲专用,相互之间各不套用。这一类型的唱腔统称为“花腔”。
    2、正本戏,随着剧悄的曲折延伸和人物的增多,它的唱腔就比花腔小戏里的曲调丰富,为了适应人物感情的变化,剧情的发展,在唱腔上就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一套表现情感的基本曲调。如“平词”、“彩腔”、“二行”、“三行片、“八板”、“火攻”、“对板”等。由于老一辈艺术家和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又吸取了其他兄弟剧种的优秀唱腔,从而创作了一些“散板”、“摇板”、“导板”等,和根据上述各种板式而改编的新腔。为了便于系统地熟悉和掌握黄梅戏的演唱风格,现将各种不同的板式唱腔特征及唱法,进行归纳整理。
    “花腔”是黄梅戏所有生活小戏中唱腔的总称。“花腔,来白民歌,风格上各具一格,结构多为简单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字数不很固定,中间常夹着过门性质的“呀儿哟”、“依子呀”之类的衬句。唱腔的最后一句多重复一遍,用锣鼓伴奏作过门来转接下段的情绪。
    以“花腔”为基调演出的多是些短小朴实的生活小戏,又由于来自民歌,因此唱腔中保持着淳朴的民歌风味和浓厚的民间歌舞特色。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戏。戏与戏之间的唱腔相互不套用,而是每个戏都有一至数个专用曲调。再如《补背裕》、《纺线纱》、《点大麦》、《打豆腐》等生活小戏也是如此。这些小戏里的曲调都来自民歌,只是在形成戏曲唱腔之后,其原来的曲调名称渐渐失传,而以使用剧目的名称而代之。
   “花腔”的节拍形式多为一板一眼,以2/4的节拍形式记谱。旋律的特点比较明朗、活泼、跳跃,多用于表现剧中人物欢快的情绪。通过在不断熟悉各种“花腔”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黄梅戏“花腔”的传统特色,及安庆方言语音与曲调结合的乡土风味和基本规律。

本文由黄梅戏mp3网整理,转载请注明。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