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始建于1957年,六十年代曾被评为全省“红旗剧团”,剧团上演的黄梅小戏《一斤二两半》曾进入中南海演出,受到了董必武主席的亲切接见。七十年代的现代戏“乘风扬帆”一举夺得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汇演的最佳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湖北省优秀剧目巡回演出团,在全省各地作示范性的巡回演出。
八十年代,古装戏“知府求医”一剧,被湖北省电视台录制成戏曲舞台片,在全国十八个省、市电视台播放,并由湖北电视台选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电视艺术博览会展播。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创作和排演出《香女》、《莫愁女》、《梁祝》、《同在阳光下》、《蕲洲知府》等剧目,参加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先后取得了最佳演出奖、最佳创作奖、最佳舞美奖等多项大奖。
4月5日,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四世同堂齐聚首,一同追忆蕲春黄梅剧团日子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一同上山下乡,一同化妆演出,无论哪一届的同事,都经历了黄梅戏剧团这个大熔炉的锤炼和洗礼,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黄梅戏剧团。
蕲春县黄梅戏剧团近五十年来,先后培养了刘湘霞、周全枝、封艳华、段增会、肖期尧、袁伟林、彭玲修、王晓玲、张敏、孙华、叶向东、石中林、郜春林、刘建初、高素琴、李丹、王顺平、曹艳兰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剧团的保留剧目有:《天仙配》、《莫愁女》、《状元与乞丐》、《女驸马》、《恩仇记》、《梁祝》、《墙头马上》、《同在阳光下》、《秦香莲》、《香女》、《医圣辞官》、《皮秀英四告》、《红丝错》、《蕲洲知府》等。
50年代第一代蕲春黄梅戏剧团开山鼻祖。一曲《碧玉簪》享誉大江南北。
60年代蕲春黄梅的老艺术家,受到董必武主席的亲切接见。
70年代《六个老汉夸夜校》、《长渠颂》、《一条活鱼》推出一批蕲春黄梅戏剧团“黄埔军校”新生力量
80年代后,《知府求医》、《医圣辞官》不仅填补了黄冈地区没有舞台剧目上湖北电视台的空白,还被选送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电视博览会展演。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当这些熟悉的节奏轻快的撞击着我们的耳膜时,我想,这大抵构成了我们对黄梅戏最直接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大蕲春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经典曲目《天仙配》。七仙女的美,善良质朴活泼而又风情万种,成为几代人的似水流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天仙配》不但唱词朴素大方,且其中所饱蘸的恩爱情感和田园生活,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神往不已。当年的七仙女再现舞台,曲调、配乐、唱词、念白、演员的扮相等等无不透露着艺术的精致。
刘湘红老师,现在已是75岁的高龄,是50年代的七仙女,也是蕲春第一代七仙女,每一个唱词,每一个动作都要练习几十遍,甚至上千遍,回想起当年上山下乡的那段物质匮乏,但精神高昂的岁月,老艺术家感情的泪水放纵奔流……
孙华老师是70年代七仙女,七仙女的扮相深入人心,成为那个时代七仙女的代名词,她的足迹走遍了蕲北山区和蕲南江边,每场演出都有几千人观看。好几年的大年三十还在外演出,回到剧团,来不及卸妆赶回家吃年夜饭,家里人惊呼:“仙女下凡过年啦!”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蕲春县黄梅剧团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入蕲春元素,最终形成了自己卓尔不同的风格。质朴、自然、亲切、草根、接地气,带给我们的永远是那种清快婉转的唱腔节奏和简约流畅的感染力,为蕲春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年的看戏盛况
三叹三唱黄梅韵,一生一世红尘缘。从山野小调到今世大戏,蕲春黄梅戏剧团的锣鼓声,已经敲奏了近60年。演绎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浸透了一段段或辛酸或辉煌的人生故事。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那种锣鼓喧天、壮怀激烈的看戏盛况已难再现。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再辉煌也会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蒸腾成空中的云朵,让喜爱的人们远远地欣赏,遥遥地赞叹,久久地怀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戏曲的艺术形式落伍了,黄梅戏在蕲春不但有着深厚的民间根蒂和传统底蕴,更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延展力。这次聚会是小众文艺复兴的开始。其实,黄梅戏的美从未真的远去,她只是在等待我们停下匆乱的脚步,轻取一瓢饮。
更多剧团信息,可咨询电话:151-5626-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