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中国知名地方戏曲之一,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东渐安徽后不断吸收青阳腔、徽剧和当地民歌精华,形成用安庆语言念唱的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有“中国的乡村音乐”之誉。
黄梅戏源自民间采茶歌,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黄梅戏渐渐地偏离了民间。借助现代传媒和舞台艺术,黄梅戏走出了国门,赢得了国际声誉。
作为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齐名的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那委婉清新、细腻动人的唱腔与表演令无数观众深深着迷,被誉为“美丽的中国乡村音乐”。
戏剧《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不少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在不少戏迷心目中它几乎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以前,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传统的黄梅戏剧目一直没有文字剧本,师徒之间,只能口耳相传。1952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为收集黄梅戏资料,专门来湖北省黄梅县取经,期间,在与黄梅戏民间艺人交流中,将黄梅戏源流及《董永卖身》等一批传统剧目全文录音。回去后,该剧团很快将《董永卖身》整理成《天仙配》,参加1954年华东戏剧观摩会演,该剧本获得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
50多年前,一部黄梅戏戏曲电影《天仙配》,成就了黄梅戏,也成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知名演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只要这句轻灵婉转的曲调一响起,绝大多数戏迷都知道这是脍炙人口的黄梅戏代表作《天仙配》选段。
戏剧《天仙配》通过六个场景来演绎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美丽神话爱情故事,即鹊桥、路过、上工、织绢、满工、分离。
1953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练(黄梅戏剧团联系电话),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1955年《天仙配》摄制成戏曲艺术片搬上银幕。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为严凤英和王少舫的卓越的表演而倾倒……《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和“严凤英热”。